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xiali113的博客

有感而发 不吐不快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统计表  

2014-01-09 11:09:36|  分类: 默认分类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学校有关部门要求各学院统计少数民族学生信息,统计内容很简单:是否能够说、写本民族语言。

拿到统计表有点儿小惊讶,仅仅是我们一个学院,在校生中竟然有23个少数民族,把这些民族一一列出,一副五彩纷呈的感觉:

白族、布依族、藏族、傣族、侗族、鄂温克族、哈尼族、哈萨克族、哈尼族、回族、黎族、傈傈族、满族、毛南族、苗族、蒙古族、仫佬族、土家族、乌孜别克族、瑶族、彝族、仡佬族、壮族

再看看统计的结果,又有不小的惊讶:

学院少数民族学生共106人。

“不会说、也不会写本民族语言”的学生 85人    占80.18%

“会说会写(或会少量写)本民族语言”的学生13人  占12.26%

“会说、不会写本民族语言”的学生7人  占6.6%

“会写、少量会说本民族语言”的学生1人,占0.94%

 

面对统计结果,不得不让人产生了一些“杞人忧天”的想法:

这些学生能走出大山、离开偏远、走进北京重点大学,一定是当地本民族的佼佼者,(不排除这些学生不一定都是真正的少数民族,因为高考是对少数民族的学生有加分政策)。但他们80%以上不会说也不会写本民族的语言。 可以说,本民族最优秀的最有文化的一代人,已经不是自己民族的传承者。

语言是文化的载体,这些学生和他们的后代,已经将自己无意识地从本民族文化剥离出去了。对他们来说也许是进步,但对文化自身的延续性来说,却是危险和毁灭性的。

民族文化如果没有语言传承,那么其它一切延续的传统习俗,不过都是一种浅薄的形式罢了。

就像央视舞台上,身着华丽炫目民族服装的舞蹈,虽然非常养眼,但缺少民族的韵味,不过是每年岁末、节日、晚会锦上添花的装点。

如果真是装点需要,我有个建议:请每位少数民族的学生,入校时带上自己民族生活服装一套(不是舞台服装),在学校或学院的晚会上,出演一个真实的民族服饰“秀”,再学唱几句本民族语言的民歌,让我们感受一下由这些学生带来的自己民族原汁原味的文化气息。

统计表交上去了,不知道上级部门用于什么报告、总结或决策,希望它是有价值的.......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235)| 评论(6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